(通讯员:孙静源)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,在经济发展之余,环境建设始终是我们的重点工作。近日,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《习近平关于自然资源工作论述摘编》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,在全国发行。书中,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自然资源工作发表了一系列指示,这不仅为今后的自然资源工作指明了道路,更重新换发我们对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思考。
近年来,我国在环境保护之路上砥砺奋进,成效斐然。城市天空湛蓝如洗的日子愈发多了,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力,严控工业废气排放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,为驱散雾霾带来曙光。水体治理同样令人瞩目,黑臭水体在“河长制”等有力举措下大幅减少,曾经污浊的城市内河如今鱼翔浅底、碧波荡漾,重现水乡生机。生态修复工程遍地开花,荒漠植树、湿地保护让大地重披绿装,塞罕坝机械林场从黄沙漫天到林海无垠,筑起绿色屏障,锁住水土,涵养水源,为生态稳定夯实根基。
然而,在凯歌行进中,环境治理短板犹存。部分乡村环保意识淡薄,垃圾随意丢弃在路边、河道,生活污水肆意横流,侵蚀着乡村的纯净底色。一些小型工厂受利益驱使,偷排废水、废气,隐匿在监管死角,以环境为代价换取微薄利润,成为污染“钉子户”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亦有欠账,中西部偏远地区垃圾处理厂、污水处理设施覆盖不足,处理能力滞后于垃圾污水产生速度,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环保需求,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也不够完善,大量可回收物“沉睡”在垃圾堆,浪费与污染并存。
展望未来,环境治理依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,随着科技赋能与制度完善,环境治理也将踏入新境界。一方面,大数据纠察将环境保护相关讯息纳入得更加全面,监测更加严格。同时,随着清洁能源大规模应用,太阳能、风能使能源成本持续降低,绿色能源逐步取代传统化石能源,从根源削减污染。另一方面,生态补偿机制成熟落地,受益地区反哺生态保护区,激发全民守护绿水青山积极性。
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绝非相悖,而是琴瑟和鸣。过往成绩奠定信心基石,正视不足锚定改进方向,未来蓝图催人奋进。我们要以“抓铁有痕、踏石留印”的决心,在发展浪潮中呵护自然根基,让天更蓝、水更清、地更绿,奏响保护与发展的雄浑交响,为子孙后代留下锦绣山河,永续发展的华夏大地必将在生态滋养下繁荣昌盛。
推荐阅读: